华为生态十年︱五位大咖「望闻问切」智慧交管
【CPS中安网 cps.com.cn】 这注定又将是属于华为的集体记忆!
5月17日,以“因聚而生、有能有为”为主题的“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”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。华为与现场近两万名生态伙伴一起,构建具有数字化转型特色的“供需关系”,携手跨越新数字鸿沟,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。
千行百业迈入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全新时代,进入了一个上限更高、空间更大的数字化全新领域。在交管,亦如此。过往信息化建设,皆为序章。
在交管行业,还面临一场攻坚战。
其一,国家交管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“减量控大”的工作部署,对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面对交通管理新常态,如何准确把握道路交通新特点,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;面对越来越高的执法标准和复杂的执法环境,如何解放警力,提高执法水平、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。交管信息化向智慧交管迈进,是必然。
其二,我国交通拥堵成为新常态,表现在全国4/5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拥堵,早晚高峰期的一片红,代表城市拥堵严重。近几年来,交通事故和特大事故总量逐年下降,但是整体的事故总量还是在逐渐上升的,也就是说交通安全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,治标未治本。
其三,出行者对交通出行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,大家越来越关注时间的可靠性、方式的自主行以及环境的优质性。对于政府和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能力提升的需求。
其四,交警行业从事后处置向事中快速处置和事前预测预警逐步转变。架构上从离散孤岛系统向一片云架构演进,实现省市县一片云,从而达到数据融合、业务协同;在智能分析方面,从原来单一的图片流到图片加视频流,从原来单一点位到全网协同,数据从原来的交警数据到多警种数据的融合,为大数据研判提供基础。
其五,诚然,近几年新技术发展特别快,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的冲击下,一些新思维在大胆尝试,给智能交通带来很大改变。特别是互联网+信号灯、视频AI分析、车联网自动驾驶以及交通大脑,出现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。但是还面临一个问题,新技术与传统智能交通之间未有较好融合。我国智能交通集成仍以传统为主,这种条块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,所以需要探索交管智慧化新的应用路径。
从场景中来,到场景中去,深挖数字化转型价值,描绘新时代智慧交管建设图景。在华为生态大会同期举办了“智慧交警媒体沟通会”,华为安平业务部智慧交警行业解决方案总经理慕云龙,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高级副总裁吕涛,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王锐锋,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、公共安全与智能交通事业群总裁傅洪涛,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开学,以下归纳五位大咖的精彩分享,易于“管中窥豹现一斑”。
数据之难:不够精准、鲜活、实时、有效
华为慕云龙:整个交管信息化发展,正在从 IT走向DT阶段,数据成为了关键。多年以来,交管信息化建设了大量系统,增加很多设施设备,也积累了大量数据。但数据真正有效利用率不足10%,大量数据没有用起来,制约它发展的核心是精准数据不足或者缺失,表现为有很多笼统的数据,精准数据获取不足,同时数据不够实时、鲜活。此外,在应用功能方面,原来更多是特定线上行为和特定场景,针对体系化的智能,包括源头溯源,根本性问题是缺乏智能化体系的构建,服务应用的各种跨部门协同。
海信网络吕涛:从数据的准确性来看,现在汇聚很多数据,包括互联网数据、检测数据、电警、卡口的数据,这么多数据其核心问题是把数据融合起来。“准确”这个词比较宽泛,很难定义什么是精准,每类数据都有其优缺点,如何发现数据质量的优劣,如何融合各类数据,如何将数据转化成“知识”这些关键,一句话,数据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战效果的好坏,带来高客户价值才是我们追求的。
易华录王锐锋:交管信息化的数据还不够,同时更缺的是数据的应用。在大数据时代,用户项目建设已经解决“温饱问题”,需要更多的是创新服务形态、运营形态。
高新兴傅洪涛:目前检测方式很多,但有效数据还是不足。从早期断面检测到视频数据,再到引入互联网的数据,并未真正有效地整体融合;另一方面与交管痛点相关的数据偏少,例如:现在各地比较关注的电动两轮车管理,这方面的数据还非常缺乏。
中科通达王开学:为什么智能不足,很重要一点是投入认知上的不足。很多建设方更看重有形的建设,对无形资产相对忽视,主要体现在软件部分,而软件投入的大小决定了智能化程度的高低。在一个系统中,再好的硬件没有软件支撑,整个系统的智能功能就会大打折扣。
智能之弱:未成体系难以全面智能
华为慕云龙:智能不足的制约,除了交管信息化建设以单点智能为主之外,还缺乏体系的智能。这需要从最基础的体系开始,形成点线面的评价体系,这包括时空运转的体系,类似于人的体检报告,实时对路网的检测,通过这个体系发现隐患源头,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提前干预。
海信网络吕涛:对于单点智能、单系统智能都是前几年建设特点,现在交警开始使用集中化建设,大部分业务涉及两个方面:一是关于交警指挥体系,这个需要梳理,第二是真正落到指挥和预防上,这需要场景化的设置。在交管行业,不仅要治理好,还要预防好,这些需要有场景支撑,什么场景下做什么动作,不能固定化,一定要智能化。
易华录王锐锋:关于智能,一定是基于知识,而知识都需要积累。交管行业的数据不全,主要是数据存储的时间短,造成大部分准确数据难以定性。这就需要智能,因为数据是需要积累分析和使用的。如果从单点的智能、线的智能、面的智能,都需要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长时间的积累、发展,形成规律、总结提高,最后慢慢从点线面整个铺开。
高新兴傅洪涛:交管的智能化要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来看,从宏观来讲,交通的整体态势具有时空规律、环境特点,包括行车环境和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,都会宏观地影响到智能化,建议加强数据协同、系统联动、辅助决策的智能化。微观上来看,交通的场景很多样,影响的因素也很多样,建议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监测能力、发现能力、预警能力的智能化,把具体的事件处置、具体的业务预警形成小的闭环,在这些闭环中实现智能。
中科通达王开学:整个交管系统都讲时空系统最小化,时间最短,空间范围最小,让时空成本最小化是交通管理的核心。如何高效、及时体现出整个系统的功能,智能化是必经之路,而其中如何通过定性向量化标准来转移,是关键问题。
管理之痛:流程断点急需全流程化管理
华为慕云龙:智慧交管缺少精准数据和智能化不足的问题,其根本原因是技术手段落后所致。针对交管业务目前相对割裂的流程和系统问题,如何打破流程断点,实现全流程的端到端的管理,成为共识。在这方面集成商最有话语权,因为系统集成先天就是打破流程断点。过去是由人来打通,逐渐越来越多由机器、AI、大数据、系统自动化等手段。
易华录王锐锋:从2003年开始就在做集成指挥平台,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流程断点问题,用技术手段把不同系统进行连接,建立一套标准。其实流程、技术都存在断点,技术断点相对好解决。因为技术手段现在越来越成熟,水平越来越高,尤其是华为这样的大公司来做基础性的研究和开发,技术好办。
所以,痛点更多在于体制流程的断点。在科技建设过程中,一定会触及到交通管理部门组织上的变化。技术进步带来了组织变革,组织变革必然要解决流程问题。无论从技术集成、数据集成还是业务集成,都需要解决断点连接问题。
海信网络吕涛:以青岛为例,我们和青岛交警合作多年,智慧建设的过程也涉及到流程调整和改造过程。要做到通畅有两点:第一是流程,第二是如何把业务与技术创新、以及数据融合起来,做好感知-研判-处置-评价的全链条闭环,最终带来好的实战效果,这是最关键的。
高新兴傅洪涛:技术不是主要问题,业务的梳理更为重要,同时也要结合目前管理对象的特点、痛点,重新去调整部门设置,优化甚至再造流程。至于技术,在业务梳理完成之后,用不同技术定义和赋能它,这还相对简单一点。
中科通达王开学:数据孤岛情况在很多政务部门表现特别明显,同一个系统的数据都未必能够做到融合,这是认知的问题。很多跨互联网区域数据融合以及应用,真正技术不是问题,是对数据的认知问题。只要他们感受到数据能给他们工作带来便利,才会有变化。
中国医学文化,博大精深,望闻问切是医治百病的根本四法。以上智慧交管的三大症状,需要医治之方,科技在不断进步,华为将紧紧追逐
交通需求的变化浪潮,联合业界四大头部集成商,以客户为中心,打通为交管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辅助交管部门打造更加安全、畅通、有序的出行环境。华为坚信与生态伙伴们将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,终将释放光彩。
征稿:
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,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,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,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,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、机构、研究员、行业分析师。投稿邮箱: tougao@cps.com.cn(查看征稿详细)